胜境见逸气 高怀入妙图
——读张树华的国画山水
吴俊发
在属于长安画派的诸多画家中,张树华是最具有地域特色的一位。打开他的山水画卷,一股深沉、苍茫、酣畅淋漓的感觉立刻扑面而来。张树华先生所画,多为气韵润泽风味厚重的渭北山水。这是因为,他生活的土地,就是关中地区,就是渭北高原。关中渭北历史文化的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影响到他的绘画风格和题材。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对于耀州区又特别熟悉,特别热爱。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耀州区风土人情为题材的画作。他曾专门创作过药王山系列组画,表达他对医圣故里的敬仰。在他的笔下,村舍纯朴,庙宇巍峨,山门壁立,天梯突兀。南庵北洞,互应对立,逼真地再现药王山胜境。但他又告诉你这已非古人的世界,他在方方面面打入了时代的烙印。在他的《药王山组画》中,山间有林,林侧有亭,亭中有衣着时尚的情侣观景,给画图增加情趣。游客多着体恤衫、体闲服,成群结队,行于石阶,给山林注入现代气息。这些画面无疑传递出他的绘画理念,他分明是在追求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是在追求民族传统和时代潮流的和谐统一。
张树华先生画山水,先以程度不同的清淡水墨大片渲染,然后再用不同的皴法施以干墨或浓墨。他善于用笔,善于用墨,也善于用水。砚中的墨和盆中的水在他的笔下自然融合,泼洒到纸上,湿漉漉的,逐渐变成远山近水,薄雾积云。这种画法可以产生大气磅礴甚至有点沉郁的总体效果。他擅长用大块的淡墨显现出远处浑然一体的山峰,又重视在近景用干墨皴擦,以增加山石的厚重。他的山水画中,总是峰回路转,树荣草茂,用笔密而不繁,用墨浓而有致。他那精湛的书法功力,在画中得到很好的显现。他的画,色彩基调虽不甚明艳,但翠石黄叶,总能使画面的亮色恰到好处。总之,读了他的画,观者就会感到浓郁的渭北风光,会感受到浓厚的长安画派的风味,甚至会觉察到他的画有一种历史沧桑的积淀。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他非常重视真实表现不同的地域特色。例如,我曾经发现,他所画《药王山组画》色彩基调不甚明艳,有一种被灰蒙蒙的天空所笼罩的感觉。对此,我曾感到疑惑。后来我亲自到药王山数次,才感到那里的天空真有点雾靄沉沉。和当地人交谈,方知道铜川耀州一带,久有煤矿和水泥厂,空气污染是多年困绕当地的大问题。我想,这可能是张树华先生没有把这里的山水画得过于明亮的主要原因吧。我推断,张树华先生在他的山水画卷里,未尝不寄寓着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忧思。当然,他的山水画也有色调亮丽的作品。其中《医圣寻药图》,和他的诸多画卷色彩基调迥异。着色青碧明亮,春意盎然,画面上医圣孙思邈短衣紧裤,拄杖越石,仰视山林,辛苦之状,洋溢于画面。 画作色彩基调的变化反映了画家思想感情的迁移。透过张树华先生的山水画,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渭北以至我国北方山水的浓厚感情和深刻思考。在张树华先生的山水中,牛羊往往是点晴之笔。溪流之侧,山坡之上,或黑牛成对。或白羊成群。牛是秦牛,羊是山羊。有的饮水,有的食草,有的仰头,有的回首。尤其以牛最耐寻味。尽管着笔细微,略示形态。但神情宛然,栩栩如生。这是因为张树华先生不仅善写山水,更以画牛见长。他有不少专画秦川牛的作品为众人所乐道。
张树华先生自幼喜爱书画,无论是上学、参军还是工作,都坚持练习书法绘画,从不间断。上世纪七十年代,幸遇石鲁、何海霞两位国画大师,得到两位大师的悉心指点,从而画功大进。此后多年,张树华先生坚持在渭北写生。他考察过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他拜访过三原于右任的故居,他曾在荒村牛棚速写,他曾在黄土高坡放歌。足迹所至,高原平川,深山古庙。长期的生活体验,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绘画素材,同时也加深了对渭北地区风土人情的认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
我认识张树华先生,是三原太极书画学会在秦桐大厦所组织的笔会上。当时,他正从容不迫,提笔在案上作画,纸上瞬间云腾雾罩,石出泉落。一幅山水未成,幽静深远的意境已出。我被他不同凡响的绘画技艺深深打动,就有意和他攀谈。知道他出生于富平,工作于耀州,定居于三原。后来,和他共同参加三原于右任书法学会的有关活动,有了较多交往。张树华先生为人坦诚谦和,待人热情大方。凡三原的几个书画组织索画参展,他都是有求必应,积极参加。他很看重画作的社会效应。认为美术要继承传统,融入时代。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理念,他笔耕不辍,作画习字,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张树华先生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院理事、三原县于右任书法学会副会长、三秦书画院副院长。他的画,在全国和省市县各级参展或比赛中,曾多次获奖。他的画,也为海内外人士所广泛收藏。
“放眼时代责任重,潜心山水道路长。”张树华先生泛舟艺海,勤奋劳作,进乎于技,归乎于道,时常有新的作品。听说他近日将有画册出版,故谨写此文,表示祝贺。 |